破损山体特征
(1)破损山体破损面积大,修复成本高。由于长时间的开采,形成了大面积的崖壁、岩石以及物理结构破坏的土壤。(2)破损山体植草退化严重,植被种类单一。由于山体边坡的养分、水分供应较差,植被面临干旱、炎热等威胁,很难恢复。(3)边坡覆土薄,水土流失程度严重。由于长期开山采挖,岩石边坡岩石层厚,整体坡体高陡,土体中的养分随着时间增长逐渐流失,导致肥力逐年降低,山体边坡呈现缺水少土等状态。
1.破损山体成因
山体资源开发规模迅速扩大;乱采滥挖现象严重;资源利用结构不合理;采矿技术较落后;缺少相关法律法规管理等。
2.破损山体生态修复技术
2.1破损山体自然做工修复
在开山采石所导致的恶劣生境以及土壤基质中缺少植物繁殖体的影响下,被开采山区的自然恢复是极其缓慢的。一些破损的山体虽然会因自然演替,使得某些耐性物种逐渐侵入而实现植物的“定居”,整体来看,植被的自然恢复往往需要100年左右,甚至是数百年。
2.2破损山体生态修复
2.2.1土壤修复。土壤修复技术根据位置变化与否可分为原位修复技术(in-situtechnologies)和异位修复技术(ex-situtechnologies)。原位修复技术是指对未挖掘的土壤进行治理的过程,对土壤没有什么扰动;异位修复技术是指对挖掘后的土壤进行处理的过程。矿山的土壤修复主要分为3类: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和生物修复。
(1)物理修复方法主要有:①基本技术,包括粉碎、压实、剥离、分级、排放等。②客土法,是指在被污染的部分或全部的土壤表面,覆盖从外界更换的非污染的土壤。
(2)化学修复主要包括:①施用土壤改良剂,其中含有化学肥料、有机物质和粘土矿物或者酸性物质、离子拮抗剂、化学沉淀剂等。②污染土壤固化或稳定化,即防止或者降低土壤释放有害化学物质过程的一组修复技术。